我国助老助残机器人研制成功明年将投入应用


    
    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比重的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比重的31. 2 %.这也意味着现在30岁左右、充当社会骨干的一群人将是未来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主力军”。老龄化社会,这是我们将要面临和应对的挑战;探讨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既必须且重要。本版从今日起推出“关注老龄化”系列报道,从老年产品、医卫等方面来讨论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由于子女们平时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老年人的养老护理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将“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项目,研制一批高性价比的老助残机器人产品,目的就在于用高科技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
   
    人性化设计满足老年人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陈殿生教授说:“根据老年人行动困难的程度不同,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助行机器人。”
    行动不便的老人在行走时,需要借助人力或者器械,有的机器人可以像贴身保镖一样扶着老人行走;有的机器人是穿戴式的,老人可以把机器人“穿”在腿上,机器人启动后即可带动老人的腿部进行运动。还有的机器人能够爬楼梯,老人坐在上面就可以上下楼梯了;还有为常年卧床的老人设计的椅床一体化机器人,平常老人可以把它当床用,如果需要上卫生间或者取东西,老人只需要简单操作控制,机器人就变成了可移动的轮椅。
    一般来看,老年人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往往是疾病的前兆。现在可以通过一些便携式检测装置将老年人的一些重要生理参数,比如脉搏、体温、血氧等传给机器人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参数超标,机器人能够无线连接社区网络,并把数据传送给社区医疗中心,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报警或通知亲人,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由于老年人普遍比较寂寞,逗老人开心、给老人解闷也是助老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方向。一些机器人的娱乐性非常强,在外形上,机器人采用可爱的小熊猫形象,有它做伴,老人就像养了一个小宠物一样。
   
    技术难题有待攻克
   
    据了解,目前,服务机器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环境建模、自主控制、人机交互、安全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技术瓶颈。
    服务机器人要根据人类的指令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可能要穿梭于家庭、公共场所等地方,这就要求机器人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机器人需要正确判断障碍物,迅速避障障,而现阶段这方面的技术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服务机器人时时刻刻都要和人进行接触,它的安全性就非常重要,比如机器人在给老人端茶的时候,机器人就要正确判断它和老人之间的距离,否则用力过大,杯子撞在老人身上就麻烦了。
    在人机交互方面,机器人还不能达到像人一样交流的水平,只能对固定的一些词语有反应。而对固定词语的反应也有赖于环境,在比较安静的情况下,语音识别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率。
   
    降低成本是关键
   
    目前,日本和美国在服务机器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制造的机器人大多是作为展览品,价格昂贵,显然超出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考虑到我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863计划“服务机器人”中的助老助残机器人系列产品力求成本低廉,功能实用。
    新松公司研究院移动服务机器人部的郑春晖部长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助老机器人售价较高,原因在于为了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配备比较贵重的传感器。如果还要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价格可能就更高了。
   
    助老机器人明年将应用示范
   
    陈殿生介绍,明年年底,国家863计划“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研制的助老助残机器人系列产品将在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敬老院和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进行集中的应用示范,从老人的居室到康体中心,从医务室到监控中心,都会有相关的助老服务机器人产品投入使用。
    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薛峰院长说:“目前我们的人力主要都花在对老人的基础护理工作上,而且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已经高达1∶1.5.如果能够将助老机器人应用到福利院,就可以使工作人员从具体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用于老人的心理抚慰与沟通上,让老人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希望机器人在设计上从老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加的人性化,操作程序不要太复杂,外形要可爱,声音不要太生硬,能让老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北京四季青敬老院的刘中丽院长说。
    专家指出,通过展览示范,可以吸引相关企业去参观学习,引导助老机器人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如果能够实现批量生产,价格就能够降下来,机器人进入家庭或者社会养老机构就为时不远了。
    现在的机器人就像30年前的计算机一样,正处于产业化初期,如果能够实现模块化、标准化,每个机构各司其职,专做机器人的某个部分,然后根据需求集成不同的产品,这样将有助于促进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