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973”计划立项 —— 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

    
    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立项项目名单。其中,“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成功立项。这些项目对我国自主研发新兴高技术医学影像设备与系统软件,以及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诊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从诊断成像到术中成像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武凡教授再次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也是该校惟一两次获此殊荣的专家——日前,由陈武凡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973”项目“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成功立项。该项目由南方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8家单位共同申报,申报项目经费近4000万元。

    据有关专家介绍,疾病的数字化分析精确诊断与安全有效的精确治疗在临床具重要意义,而现代数字化影像设备与相关图像分析软件系统是其重要保证之一,也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目前,全球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市场主要被美、日、德等国家的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我国相关产业由于研究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低,导致产品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另外,最新出现的256排CT、320排CT,可在短短几秒钟内完成全身扫描,获得几千幅图像,其要求在理论模型与方法上将二维与准三维模式推广到三维或准四维模式,由此需要在图像分析的数学模型与优化理论方面深入创新。

    “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致力于将二维与准三维的模糊随机模型推广到三维或四维,将单约束条件发展到多约束条件,将线性问题发展到非线性问题,将诊断的成像方法发展到术中成像的解决方案,并开展临床病灶智能识别的基础研究,以求在优质、快速、安全的医学成像与丰富的医学图像分析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研究既是国际前沿的源创新,又是符合我国自主研制大型影像设备(特别是术中影像设备)与图像分析软件的重大需求的理、工、医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对推动理、工、医综合交叉学科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将为我国自主研发新兴高技术医学影像设备与系统软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对重大疾病实现早期预警
   
    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中风多为突发性疾病。这些疾病导致我国每十秒死亡一人,这相当于每十天重演一次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人员损失。实现对这些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非常关键、紧迫。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组织,以该院医工所所长张元亭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就是研究通过高精度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和传感监测技术,实现对于这些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的。

    该项目的成功立项实现了落户深圳市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项目零的突破,标志着深圳市基础研究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联合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等6家国内高层次科研单位,聚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入选者在内的50多位学术骨干。

    据专家介绍,由于缺乏准确可靠的检测识别方法,国内外针对心血管易损斑块的前瞻性研究极为有限,从而严重制约了由易损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深入研究心血管易损斑块的破裂机制,建立易损斑块破裂风险评估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体系,具有紧迫的重大意义。

    据了解,“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在未来的5年内将主要围绕易损斑块识别与预警的重大需求,研究解决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心血管易损斑块结构、组分、生物标记物的高分辨成像理论和方法;易损斑块破裂机制、定量风险评估及其易损患者个性化早期预警。该项目的开展将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实时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