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医院改革30年
可以说以往的改革为将要进行的改革奠定了基础。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有过哪些重要的改革实践?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的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如下回顾。
回望30年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医院改革大船也随之启航,回顾中国医院改革30年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拨乱反正,提高服务效能(1979-1996)。
这一阶段,医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979 年至1983年间,首先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独家办,大锅饭,一刀切,不核算”,医院越办越穷,医院环境和秩序脏、乱、差,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开始了以经济管理为重点的整顿和改革。基本上解决了药品管理的混乱现象;整顿健全了医院收费制度;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备使用率。
1983年至1987年,医院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院长负责制、干部职工聘任合同制、人才流动制度、开设家庭病床、专家挂牌门诊、建立医疗协作联合体、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多项改革。
1989年至1996年,一些医院试行“一院两制”或一院多制”的经营模式和分配方式;有的医院进行了院内集资的尝试,有的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股份制医院、民营医院开始出现。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试点和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改革。
第二阶段,创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1996-2005)。
医院改革紧紧围绕“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控制医疗费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在改革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这段时间,我国先后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快了医疗行业管理法制化进程。
第三阶段,明确方向,深化体制改革(2006-2008)。
2006年年初,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新的医改方案开始孕育,医院改革融入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整体改革之中。
盘点五项成就
对此前的医院改革,社会各界评说不一,甚至有“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说法。曹荣桂认为,对历时30年的医院改革,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不成功”来评价。应当看到医院改革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并为下一步的改革打下基础,这些成就主要是:
一、医院办院方针、原则、目标和指导思想日益明确。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做出了明确表述。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同志在2008年卫生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作了具体的解释,即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也为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医院公益性质的认识日益深刻。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日益受到重视,医院基本建立了强调社会效益,注重社会责任,同时也不忽视经济效益的经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医院管理的视角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部,已从单纯考虑医院自身的发展转变为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在医院服务功能上,从不太重视预防保健的单纯医疗救治,转变为重视预防保健,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重视支援农村和基层,重视扶贫、支农、救灾,医院越来越注重履行其社会责任。
三、医院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医院医务人员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硬件设施条件以及服务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大型医院医疗科技水平和设施条件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经过医院分级管理、医院管理年活动,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患者安全得到广大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医院服务形式,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发展为提供医疗服务、康复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心理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据统计,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从1981 年的67.8 岁提升到2005 年的73.0岁;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7.6‰下降到2007年的15.3‰;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80.0/10万下降到2007年的36.6/10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这其中,医院改革功不可没。
四、医院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日益完善。
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转变为自主运营的独立法人,医院领导管理体制从过去医院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转变为院长负责制,即院长作为医院法人全面负责医院行政管理的组织管理体制,使院长基本上能做到在经营管理上有职有责有权,有的医院已经开始尝试规范的医院法人治理。同时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全民或集体所有制,拓展为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医院的运营效率大幅提升,更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医院的人事制度,已从“铁饭碗”、“铁交椅”转变为多种形式的聘任制和聘用制,医院和员工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双向选择。多数医院实行了绩效考核,实行岗位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医院的分配制度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重视责、权、利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状况,转变为实行多种形式责任制和激励措施,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升。
五、医院经营意识日益增强。
医院的经营管理,从不认识市场,不重视经营,不顾及成本,等、靠、要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转变为注重市场,注重经营,注重成本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在重视医院的服务、技术和质量的同时,充分重视医院的经营、核算和效益,认识到医院必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医疗市场的调查和开发,采取有效措施,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医院服务效能,使医院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可否认,中国医院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在取得成就、积累经验的同时,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广大医院管理工作者和医务人员一定能够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本地、本院实际,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医院改革,探索出切合中国实际的医院发展道路,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