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 涉及4个医学科8个生命学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0〕54号




  2020年8月13日 发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和新时代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在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现发布“十三五”第五批8个科学部64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重大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申请。


一、定位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请条件。


重大项目或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部分重大项目对申请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二)申请要求。


1.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2.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课题(部分重大项目的课题设置数量有具体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


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部分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有具体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三、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 200 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 1 年的应急管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 1 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 2019 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020 年(含)以后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4.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


5.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重大项目。


6.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请接收。

重大项目申请报送日期为2020年9月12日至16日16时。项目申请采取无纸化申请。


(二)申请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能概括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


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部分重大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照相关重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


6.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的资助方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组织专家对建议资助项目进行资金预算专项评审。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其中课题申请书必须先于项目申请书提交,项目申请书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确认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2020年9月16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


附件:1.数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略)

2.化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略)

3.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4.地球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略)

5.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略)

6.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略)

7.管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略)

8.医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0年8月11日

点击查询更多医疗器械相关法规信息
附件(部分)


附件3   


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2020年生命科学部发布8个重大项目立项领域,拟资助6项重大项目。项目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800万元/项。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相关重大项目名称,例如“虫媒传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申请代码按每项指南公布的代码填写。



“虫媒传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重大项目指南


病毒的自然疫源圈与人类社会文明圈的交汇导致由虫媒传播的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在人类和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中流行。媒介节肢动物(简称虫媒)通过刺吸和吸血等取食过程从感染宿主获得病毒并将其传播给健康宿主,虫媒本身通常能耐受病毒,而受到感染的宿主(人、动物或植物)却引起疾病或病害。自然条件下病毒借助虫媒传播,不但涉及病毒本身,而且涉及宿主、媒介以及宿主和媒介体内的共生微生物,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虫媒这一类特殊生物传播病毒的生物学基础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认识依然不足。多数虫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临床药物和疫苗等在内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动植物领域,对于新发突发虫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发后采取被动控制措施。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系统深入了解虫媒传播病毒生命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机制迫在眉睫,对虫媒病毒传播的生物学基础和病毒适应跨界宿主机制进行解析,并进一步研发干预病毒传播和抗病毒免疫技术势在必行。

一、科学目标

基于虫媒传播病毒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实际需求,聚焦于进化上关系相近的2-3种虫媒传播的植物和动物病毒,如飞虱、叶蝉等农业害虫传播的植物病毒和蚊虫、蜱虫等传播的人类病毒,深入探究病毒跨界适应媒介昆虫和动植物宿主的内在机制;揭示病原-虫媒-宿主间的识别和反识别机制;阐明媒介取食行为、生殖方式对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影响;探寻我国媒介昆虫存在的新病毒;揭示虫媒和宿主共生微生物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建立以虫媒和宿主的共生菌群为底盘的抗虫媒病毒新技术;设计新型高效安全的早期防控策略以及探索开发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二、研究内容

(一)虫媒传播病毒适应宿主的生物学基础解析。

(二)虫媒病毒在媒介昆虫和宿主两界生物中的适应演化机制。

(三)病毒-虫媒-宿主间的识别和相互依存机制。

(四)微生物组调控虫媒病毒的传播机制及其精准干预。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虫媒传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1。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重大项目指南


豆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单产对我国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粒重是决定豆类作物产量的主要性状,其形成受遗传与环境因素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单株荚数由有效节数和每节荚数构成。虽然增加有效节数可以提升单株产量,但是节数增多使株高增加,易产生倒伏,不利于稳产。育种实践证明在我国现有栽培措施下,增加每节荚数是提高豆类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落花落荚率决定每节荚数,花荚脱落是限制豆类作物单产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其遗传机理的解析是豆类作物研究前沿和核心科学问题。

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粒重三者之间紧密关联,它们如何协同调控进而决定产量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因此,研究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明确环境因素对上述产量性状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对指导豆类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促进增产稳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目标

以同一种豆类作物为研究对象,解析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粒重形成的遗传基础,阐明营养、光周期、温度调控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揭示落花落荚机理,为培育适于高产栽培模式的豆类作物新品种、解决限制单产的瓶颈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资源。

二、研究内容

(一)落花落荚调控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

(二)荚数、荚粒数和粒重的分子调控网络。

(三)主要营养元素调控荚数、荚粒数和粒重的分子机理。

(四)光周期、温度调控荚数、荚粒数和粒重的遗传机制。

(五)高产稳产品种的分子设计。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五个研究内容设置5个课题,以同一种豆类作物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豆类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 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13。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



“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跨尺度生物学交互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法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学,主要是在分子层面上探讨生物分子组成及其特定时空状态与宏观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和线性因果关系。由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往往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关系,这种极端复杂性导致当前生物学得到的相关性结果不足以在各个层面上阐明生命系统非线性因果关系的基本规律。

基于大数据和强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在传统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但依然难以处理生物学领域的独特数据结构特性。本项目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开发面向生物学数据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重点解决人工智能生物学中的“高维度、小样本、弱标记、变分布、强交互”的核心难点。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些热点的问题,进行人工智能生物学和方法学的科学探索。

一、科学目标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围绕重要生物学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新的人工智能学习框架;探索生物大分子序列、结构和相互作用调控其动态功能的基本规律;定量分析细胞表型、状态和功能与关键因子和亚细胞器之间的非线性因果关系;整合环境因素与生命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高维大数据,推断生命适应特定时空而正常生存遗传的复杂因果关系,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揭示生命现象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

二、研究内容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机器学习新理论与新方法。

(二)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生物分子事件研究。

(三)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细胞状态描述与细胞行为模拟。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跨尺度生物学交互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21。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组装的相分离与相变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元。细胞内由膜分隔的功能各异的细胞器,新近研究提示, 细胞中还存在大量的无膜区室, 例如核内的核仁、胞质中应激颗粒等。这些无膜区室又被称为无膜细胞器或生物大分子凝聚物。尽管人们早已知道这些生物大分子凝聚物的存在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对无膜细胞器的形成过程、存在的物质状态与识别机制及其应答微环境改变而出现的动态重塑机制知之甚少。

染色体是真核细胞遗传信息传承的载体。染色体的不同部分也被区室化,形成类似无膜细胞器的染色体蛋白质机器,从而在基因调控和基因组的复制等方面行使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端粒、着丝粒和异染色质是染色体性状与功能完整性维系的三大要素,其功能异常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多元化,高精度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组装的时空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探索,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

一、科学目标

研究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的相分离与相变分子机理及其功能意义,发现新型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的构架特征、可塑性调控的相分离与相变机制,揭示染色体稳定性调控的新规律,探讨染色体可塑性及其调控在重要生理(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和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

(一)兼性异染色质可塑性与相分离、相变的分子机理及功能意义。

(二)端粒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及其相分离与相变调控细胞命运抉择机制。

(三)相分离与相变驱动兼性异染色质、着丝粒与纺锤体动态组装及其调控机制。

(四)相分离与相变介导染色体蛋白质机器动态组装研究的新技术方法。

三、申请要求

(一)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紧密围绕“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组装的相分离与相变机制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7。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体细胞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研究动物体细胞突变与演化模式,可完善生物进化理论。将物种之间的宏进化,种群内的微进化以及细胞层次的超微进化统一起来,形成跨越时间尺度的综合进化理论,这也将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前沿领域。

一、科学目标

以哺乳类体细胞为模型,探索突变和自然选择对个体发育过程的影响。运用新的细胞技术(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技术,基因编辑等)建立完善的体细胞谱系。以细胞的系统树为基础,建立新理论分析不同分支的增长来探索细胞过度增生与肿瘤进化的机制。同时从细胞分支的消亡来计算老化的动态和机制。结合体细胞演化与物种进化的作用机制,可望完善进化生物学的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哺乳动物体细胞高通量分子测量与体细胞谱系的追溯和模型建立。

(二)体细胞非正常增生与癌变细胞在突变与选择交互作用下的进化机制。

(三)老化组织体细胞突变积累与细胞群体退化的动态机制与理论分析。

(四)体细胞与物种进化研究的大尺度综合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体细胞进化的模式与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6。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异种器官移植相关免疫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器官移植是人类各种脏器衰竭有效治疗手段,但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限制其发展。异种移植作为潜在可能的器官供体来源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因急性免疫排斥、生物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相关的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大动物基因编辑,免疫学和畜牧学的进步,使得多学科联手克服这些问题成为可能,心脏、肝、肾等实体器官移植(猪-猴)均有长期存活的报道,因此整合生物学、基础医学、畜牧学和临床医学不同学科对异种移植前沿科学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是目前非常有前景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心脏由于自身生理特点(泵器官,承担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较少)是最有可能成为走向临床前实验的实体器官,心脏异种移植先导研究也将为其它器官异种移植面临的共性问题解决提供借鉴与参考。构建稳定的异种心脏移植模型(猪-猴心脏移植)将是探究异种免疫排斥机制,凝血紊乱和移植后供体生物安全性的重要平台。因此整合不同学科,在建立良好异种心脏移植大动物模型基础上,对异种心脏移植面临的排斥、凝血、移植供体异常生长和生物安全性4大瓶颈问题进行全面解析,力求加快异种心脏移植走向临床的进程,积累异种器官移植经验,促进其它实体器官移植发展,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支撑。

一、科学目标

聚焦异种器官移植前沿科学问题,建立1-2种长效稳定的大动物心脏移植模型,用于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探究同种和异种免疫排斥不同特点;探究排斥引起供体内皮损伤导致凝血功能异常间的内在机制,寻找逆转异常凝血的潜在靶点;探索动物内源性病毒感染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生物安全性,以评估移植后受体的生物安全;探讨从猪到灵长类动物心脏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机制与方法,为异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异种心脏移植(猪-猴心脏移植)模型的构建与长期存活策略研究。

(二)异种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分子机制研究。

(三)异种排斥导致内皮损伤引起异常凝血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

(四)不同物种异种心脏移植生物安全性保障策略和评估方案。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方法和异种心脏移植(如猪、猴等)模型,紧密围绕“异种器官移植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8。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有害生物类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加剧,我国有害生物种群暴发和危害的风险不断加大。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加快,有害生物分布区快速变化,加大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有害生物发生的风险;全球变暖还会改变降水分布格局和生物群落组成,改变有害生物与原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从而增加了有害生物种群暴发、扩张和危害的风险。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群落结构改变,竞争、捕食、寄生等生物制约因素减少,导致有害生物数量增加;交通运输及贸易剧增、土地利用改变,加快了有害生物分布区的快速变化。与此同时,有害生物也会通过生理调节(包括温度、水分和能量调节)、行为调节、遗传调节来应对和适应快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改变。我国有害生物种类多,生态环境复杂,人类活动剧烈,亟需加强和开展有害生物类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的研究。

一、科学目标

选择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内主要有害生物3-4种,明确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基本规律,揭示气候和环境因子及生态关系等改变在有害生物种群暴发和扩张上的调控作用,阐明有害生物通过生理、行为及遗传调节应对全球变化的快速适应机制,为全球变化加剧下我国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气候和环境因子对有害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二)有害生物响应和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微观生物学机制。

(三)种间关系对有害生物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和制约机制。

(四)群落结构改变及生物多样性对有害生物种群暴发的影响及调节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依托野外长期监测资料和设施,结合室内模拟和分析,紧密围绕“有害生物类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研究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3。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真核细胞DNA复制相关的DNA代谢事件分子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DNA代谢,包括DNA复制、重组以及损伤修复,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目前,DNA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核细胞DNA复制、复制叉稳定维持、双链DNA断裂修复以及细胞对这些事件精细调控的分子机制。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复制叉垮塌及随后的DNA双链断裂是产生内源性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源重组及末端连接是双链DNA断裂修复的两条主要途径,也是维护人体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因此,阐明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机制、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的分子机制、 及DNA代谢与其它重要生物事件的关系,将极大提高我们对生命本质及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研究的前沿。   

一、科学目标 

诠释真核细胞染色体DNA复制起始机制;探讨发生于复制叉里的生化反应机制;阐明细胞周期检验点及相关调控维持复制叉稳定的分子机制;揭示DNA重组及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 深入理解这些DNA代谢事件在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

(一) 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及复制叉里的生化反应机制。

(二) 真核细胞维持DNA复制叉稳定的机制。

(三) DNA同源重组及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分子机制。

(四) DNA复制及相关DNA代谢事件导致疾病发生的机制。

三、 申请要求

(一)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紧密围绕“真核细胞DNA复制及相关DNA代谢事件的分子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申请代码请选择C05。

(二)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4个。


附件8



医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2020年医学科学部拟资助4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800万元/项。


“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相关机制和靶标发现”重大项目指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COPD)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最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与有害因子暴露(烟草烟雾、生物燃料等)及宿主因素有关,在临床表现和疾病进展上呈现高度异质性,但是与病情发生发展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慢阻肺晚期阶段,而对于慢阻肺发病早期阶段所知甚少。而针对慢阻肺发病早期阶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慢阻肺始动和演进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发掘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干预靶标,将为慢阻肺的早期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一、科学目标

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针对慢阻肺缺乏早期有效干预措施这一关键问题,充分利用规模化人群队列、肺组织样本库和不同的慢阻肺模型,发现与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相关的分子通路、生物标志物和潜在干预靶点; 揭示肺部结构细胞、免疫细胞、生物活性小分子、体内微生态等在导致慢阻肺炎症慢性化和组织破坏中的关键机制,为发现慢阻肺治疗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

围绕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相关机制和靶标发现,开展以下研究:

(一)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相关分子通路及其靶标的发现。

以规模化人群队列为基础,充分利用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发现与慢阻肺早期发生、疾病表型、预后评估等相关联的生物标记物与潜在靶标;分析生物标记物在慢阻肺发生和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各通路间的相互作用。

(二)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的细胞及组织异质性研究。

通过比较早期(或轻度)慢阻肺、晚期慢阻肺患者肺组织及不同类型原代培养气道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组织病理分型、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揭示慢阻肺的临床异质性与细胞及组织异质性关系和规律。

(三)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中的免疫学机制。

系统探索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在慢阻肺早期阶段的分布及功能,揭示肺结构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互作模式和分子机制,及其在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中的作用,并发现潜在免疫治疗靶点。

(四)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中生物活性小分子的作用及机制。

筛选与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中气道和肺组织损伤与异常修复相关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揭示生物活性小分子在气道炎症慢性化和肺气肿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潜在的干预新靶点。

(五)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中体内微生态的作用与机制。

研究体内微生态组成、变化在慢阻肺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揭示体内微生态对慢阻肺发生发展的影响。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五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5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相关机制和靶标发现”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慢阻肺早期疾病演进相关机制和靶标发现”,申请代码选择H01。


“肾脏纤维化发生机制与干预”重大项目指南


慢性肾脏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成人患病率超过10%。肾脏纤维化是多种肾损伤后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的共同通路,缺乏有效延缓和治疗的措施。本项目拟针对导致肾脏纤维化的重要肾脏疾病的免疫炎症发病机制、促纤维化的肾脏微环境、炎症细胞和肾脏固有细胞调控机制等开展深入研究,为阐明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和发现潜在治疗干预靶点奠定科学基础。

一、科学目标 

针对导致肾脏纤维化的重要肾脏疾病的防治需求和研究瓶颈,通过多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团队强强联合,主攻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出肾脏纤维化新机制,助推延缓和治疗肾脏纤维新药的创制进程,提升我国肾脏病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

围绕肾脏纤维化防治的核心科学问题---肾脏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调控机制,在免疫炎症、肾损伤修复和纤维化过程中,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表观遗传学、多组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多学科深度交叉与有机互动,开展以下研究:

(一)肾脏免疫炎症与纤维化。

以重要肾脏疾病免疫炎症损伤为切入点,探讨免疫细胞和分子与肾脏固有细胞相互作用导致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发现干预靶点。

(二)肾脏纤维化与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调控。

集成多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技术,诠释肾脏损伤修复过程中肾脏固有细胞线粒体活性的调控机制与氧化应激的调控网络。

(三)促肾脏纤维化组织微环境和调控机制。

运用临床资源和动物模型,解析肾损伤后组织微环境的演进及调控网络,阐明肾脏修复和纤维化调控机制,探寻防治或逆转肾纤维化的新药物、新策略与新方案。

(四)肾脏纤维化进程关键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与应用研究。

结合基础医学和现代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技术,诠释肾损伤进展至肾脏纤维化过程中肾脏固有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阐明反映肾脏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分子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肾脏纤维化发生机制与干预”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肾脏纤维化发生机制与干预”,申请代码1选择H05。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机制及修复策略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的一组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40万,死亡患者约110万,约75%幸存者不同程度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国家重大慢病及健康战略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近年来溶栓、血管内治疗等血管再通技术在脑卒中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血管再通率高而患者临床获益比例较低的矛盾仍是目前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亟待进一步阐明脑卒中的神经损伤及修复机制并寻求有效治疗策略。本项目旨在深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及修复的关键机制及干预策略,为进一步提高脑卒中临床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科学目标

面向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大需求,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细胞死亡、胶质细胞反应和脑功能恢复等关键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整合临床资源及实施多学科合作,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机理和修复策略研究,以阐明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细胞损伤及死亡的分子基础,揭示胶质细胞的异质性活化对神经损伤及修复的影响和调控机理,解析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关键机制,寻求减少神经细胞死亡、促进神经重塑与脑功能恢复的关键防治靶点。并基于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开展临床转化研究,寻找脑卒中早期预警的生物标记,制定有效早期干预及治疗新方案,为脑卒中临床防治提供新策略。

二、研究内容

(一)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细胞命运改变及调控机理;

(二)胶质细胞在卒中后神经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和机理;

(三)缺血性脑卒中神经重塑与脑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

(四)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修复综合干预新策略。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4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要紧紧围绕“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机制及修复策略的基础研究”为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机制及修复策略的基础研究”,申请代码选择H09。



“基于全维度数据的智能诊疗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基于全维度数据的智能诊疗研究是当前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的重大前沿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指导健康管理、临床决策和药物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本项目通过对若干重大疾病智能化诊疗的研究,整合和挖掘高质量队列研究数据,建立疾病预防、致病机理解析及诊疗决策的新理论新模型,逐步实现诊疗决策系统的精准化、个体化和智能化,为重大疾病诊疗和药物干预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 

一、科学目标 

面向科学前沿和重大临床需求,基于“高质量、高数量”多组学临床数据,融合不同尺度、不同模态数据,发展面向临床因果决策、非线性关联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以跨时空、全维度医疗数据为基础的智能诊疗理论体系,为疾病发生与复发风险性分级、药物干预机制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内容 

(一)智能精准诊疗的生物和数学基础研究。 

数据智能决策理论、模型与算法研究,智能医疗技术及其成本、效益、风险、可行性建模分析,跨医院、跨地区、跨疾病拓展性应用建模分析,建立专病队列标准及共享机制的数据管理规范。 

(二)智能诊疗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面向重大疾病及慢病康复监测的基因、影像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群体大数据与个体小数据融合的迁移学习与自学习智能算法研究,可扩展应用的算法库及通用软件框架及在线分析共享平台。 

(三)重大疾病诊治辅助智能决策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揭示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建立疾病诊疗智能决策分析方法,建立治疗预后的风险性、有效性等预测建模分析并提供优化方案决策分析,建立新型智能诊疗标准。

(四)全维度数据智能诊疗实践应用研究。

围绕临床实际应用场景,依托现有高质量结构化数据库,建立多级医院规范化联动体系,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新型智能诊疗模式应用示范,降低社会经济成本、完善伦理规范。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4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要紧紧围绕“基于全维度数据的智能诊疗研究”为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全维度数据的智能诊疗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18。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全文整理:奥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