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看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突破点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2016年1月,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

从“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的发言可以看到我国的医改方向将由过去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将下沉到基层以外,未来的医疗领域将发生几种转变:一是民众层面,将由被动治疗变成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二是医院层面,将注重收治数量变成注重疗愈质量;三是治疗过程,将从短期治疗痊愈前后延伸为日常预防和院后康复与保健。

而这一切,无疑对互联网+医疗是个绝好的发展机会,我个人认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突破点。

在 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且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2010至2040年间,若每年能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世界银 行报告,2011)。

对 于慢病患者来说,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作息进行合理规划 和控制。慢病的最大特点是患病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且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将会极大地影响疾病发展。 因此,仅仅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治疗慢病并非长久之计,患者需要合理的慢病管理模式来帮助他们完成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而如此长期和密切的监护及管理并 不适宜由集中化的医院来提供。

比 如我曾经看到的中国广大的基层患者,对于自己罹患的慢性疾病,只要血压不高到自己头晕,糖尿病没到了出现并发症,一般能拖就拖,能不治疗就不治疗,即便去 医院治疗,也是缓解症状之后也会大多选择停药,直到再次出现症状。医生每天面对众多的患者,大多也仅能够对就诊的患者进行治疗和处理,但是对于患者的教 育,随访以及健康指导也是有心无力。

从 比利时的一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病程相对早期、口服药最大剂量失效、正在接受胰岛素或GLP-1 注射治疗的患者,由专科医师-全科医生-患者三方签约,建立区域MDT网络;在专科医师提供专业指导,全科医师负责执行个体化管理方案,患者保证依从性的 前提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长期照护管理(CT)之后患者的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且也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给药依从性 和血糖控制。

这也给我们做好慢病管理提供了几个启示:

1.  必须建立社区慢病管理档案,而且必须是电子档案。

2.  必须建立慢病管理体系,由医院和社区分别成立慢病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医院专家、专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组成慢病管理团队,具体实施慢病管理方案。

3.  必须搭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共享平台,使社区的慢病患者的电子档案通过信息平台连接医院的慢病患者电子病历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管理目标评估和双向转诊的 功能。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病发病、死亡等数据连成一体,提高报病效率,实现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分级管理资料和病历资料数据共 享功能。

所以对于目前的移动医疗公司而言,还远没有切入到慢病管理的核心,而大多数还是作为医患沟通的一个低频工具或者是血压血糖的记录工具。仅仅关注线上用户(医生/患者)数量的增长,而无法找到促进互动的手段和发放,从而也不能激发患者自我管理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导致医生缺乏动力。

所以对于未来想切入慢病管理的公司来说,是该改一改思路,从线上切入线下,帮助医院和医生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完善患者电子档案,参与慢病管理体系的构建,帮助组建慢病管理团队,都是必须要做的。

一句话,医疗从来都是重的,想一蹴而就是完全不现实的。

但是机会在那里,蓝海也在那里,谁先沉的下去,谁能获得下去。

光靠挂号忽悠风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来源:Unicorn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