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卫计委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12月8日,国家卫计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民健康信息化改善医疗服务成效有关情况,布局第二个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三年计划,成效显著
焦雅辉表示,目前,所有三级医院均已开展预约诊疗服务,4174家医院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提高至12.8%,其中639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手术中心,同比增加243家;1340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病房服务,提供化疗、新生儿蓝光照射、康复理疗等服务,86%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经过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焦雅辉强调,医疗机构与研究机构、企业在优化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质量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医院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资源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目前,远程医疗已经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理、影像、心电诊断等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实时在线评估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总体满意率分别保持在85%和95%以上。
未来三年,十项举措
焦雅辉表示,国家卫计委正在研究制定2018年——2020年的第二个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对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进行系统总结,固化成为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五项医院工作制度,要求医院继续坚持开展下去。
另外,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国家卫计委对未来的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提出了十项开创性的举措,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第一,以病人为中心,在门诊和住院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多学科诊疗模式,特别适合肿瘤和疑难复杂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疾病的病人。
第二,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重点针对五类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跟时间赛跑的重大疾病或者重点人群,推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儿童救治中心建设。
第三,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
第四,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急慢分治。
第五,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智慧医院。
第六,以一卡通为目标,打破医疗机构信息壁垒。
第七,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第八,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
第九,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十,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下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将根据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估的结果,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解决膳食质量、卫生间保洁、停车难等问题。
日间服务,急慢分治
改善医疗服务,日间手术成为各家医院发展重点。通常而言,日间手术一般在24小时之内完成,最长不超过48小时。日间手术是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做法,可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上,一个病人如果要做白内障手术,很长时间可能才会等到床位,入院以后术前检查三天,做手术一天,做完手术还需要住院两三天,一些大手术可能住院时间更长。实行日间手术,病人首先可以免去等待床位的苦恼,术前检查可以在门诊集中完成,一天时间完成手术,观察后出院。对复杂一些的手术,可以在医院里观察,但总时间也不超过48小时,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疗水平发达的国家平均住院日为3天,目前,我国平均住院日为9天,最好的三级医院为5.5天。日间手术实施以后,从全国的情况看,三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和日间服务的,平均住院日越来越短。
医联体,互联互通
医联体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上下级医院、贯通医疗资源。中日医院卢清君副处长回答健康界记者提问时表示,远程医疗是提供这种协同作用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中心,应当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将省部级专科医疗资源整合起来,对接很多地市级医联体有需要的薄弱学科中,弥补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为提高远程医疗的工作效率,中日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主诊医师负责制,预约周期已经从七天减少到两天。同时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建成了中英双语工作环境,对接国外资源,满足部分医联体对新技术的需求。
“我们把医疗管理和质量管理以及一些政策法规的研究,融入到平台协同工作中。基于邀请方、受邀方和运行方的各方按照服务单元的运行成本,形成了物价体系和分配体系,形成远程医疗服务的运行长效机制。”卢清君说。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