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器械,全国用了9041万次

中国核酸检测9041万,“Crazy”!


近日,中国官方公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累计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9041万人/份的数据,在国际上引起不少关注。


美国的CNN目前已经报道了此事,美国彭博社的一位记者则惊呼这个数字“太疯狂了”,有的美国网民更是在拿这个数字刺激一直在宣称美国新冠肺炎检测量“世界第一”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有些境外网民还直接翻出特朗普前两天宣称美国的检测量“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的帖文,并直接在上面质问说:中国已经完成9000万人/份了,比特朗普说的美国数字多3倍。(注:特朗普在上周六的一次竞选集会中曾称美国已检测2500万人)


对于中国官方今日公布的检测数据,日本方面也表示了震惊,日本时事通信社表示,“中国的病毒检测能力是日本的130倍。”


日本时事通信社援引中国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介绍,在检测能力方面,中国的核酸检测能力从3月初的每天126万人/份,提高到目前378万人/份,提高了200%。截至6月22日,中国全国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核酸检测的累计数据达到9041万人/份。


本月,中国首都北京的食品批发市场发生大规模感染之后,北京市要求,离开北京去往外省市的人、饭店服务员、快递员等人员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正在通过大范围的病毒检测找出感染者,力图以此遏制住“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


6月20日,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对辖区内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图源:中新社)



首个核酸采样工作站投入使用,“Cool”!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首个核酸采样工作站在天坛体育中心投入使用,采样人员无需再穿厚重的防护服在烈日下工作了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近日北京天气炎热,地表温度达40度以上,采样工作人员穿着密闭防护服不到半小时,里面的衣服就湿透了,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中暑晕倒。此情此景牵动着我们的心……”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张宗兴介绍说,此次核酸采样工作站研制工作由该研究所研究员祁建城带领团队负责,天津昌特净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承制。从开始设计到完成研制,团队仅用了5天时间,将首批2台核酸采样工作站支援给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在天坛体育中心核酸样本采集点投入使用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工作站采用全新风高效空气过滤送风,形成舱内相对于外部环境的正压环境,有效防止舱外的空气进入舱内;舱内采样人员通过密闭的袖套进行采样操作,实现与受检人员接触隔离;舱内设置了内循环空调,可调节舱内温度,无惧酷热和寒冬。”张宗兴介绍说,“今后,采样人员不需要再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汗流浃背地在烈日下工作了。”

此外,工作站还设置了窗口传递槽,用于传递受检人员登记表和采样管,舱内工作人员完成样品登记及样品整理后,通过传递窗将生物样本转运箱传递给舱外的样本转运人员。

据悉,天坛体育中心核酸样本采集点预计已完成采样4600人。




北京筛查新冠有多严?“Carefully”!

李先生刚刚坐下要喝口水,一条短信飞了进来:经过大数据分析,您可能在5月30日(含)以后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附近。为了您的生命健康安全,根据北京市防控工作要求,请您即刻起停止外出,并立即配合填报相关信息......

半小时后,居委会的张小姐及同事“全副武装”出现在李先生门前:对不起,请您仔细回忆一下,12号上午10点左右,你确定没有到过新发地或者附近?

李先生懵了,这怎么可能?隔着防盗门想了半天说,我真的没去过,12号我去大兴办事,中午直接就回来了,还走的京开线。

张小姐神秘一笑,这就对了,走京开线就是路过新发地啊,不好意思,您需要隔离14天,并且要做个核酸检测。

明白啥意思吗?也就是说,北京通过大数据定位追溯,排查15天内,一切经过新发地的人员,即便你仅仅是开车路过,全程车窗紧闭,仍需接受核酸检测和隔离。

据一位在朝阳某社区工作的朋友说,这次的网格排查就像篦虱子,第一批次针对直接的新发地相关人员,第二批次是全市摸排,第三批次下沉到每个区。

从点到面再细化给每个街道和社区,一遍遍地反复梳理,细微到让人发指。

因为家住丰台,这几天朋友一直呆家研究疫情地图,都快成北京地图专家了。请看下图,如果没有工兵的排雷技术,你还真不一定能绕过去。




从“基建狂人”到“检测狂人”,中国的新冠病毒检测行动令世界震惊,“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使“第二波”疫情得到了及时果断的防控。据张伯礼院士表示,目前疫情扩散势头已经基本控制,估计6月底患病人数到个位数,7月中下旬清零!


而9041万数字的背后,则是抗疫工作者的汗水和努力!核酸检测工作站投入使用改善了检测人员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向烈日、防护服说“拜拜”,无疑是给他们最好的端午节礼物!


细节决定成败!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织严、织牢阻遏新冠病毒的天罗地网,精准锁定、锁死传播点,离不开所有防疫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来源:环球时报 / 北京日报 / 网易新闻等;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