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器械突围:弯道超车打造“中国品牌”
不久前,一场发生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操场上的生死营救,成功挽救了一名心脏骤停学生年轻的生命。
在一次1000米跑步测试中,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李想(化名)突然倒地不起。校卫生科科长李长琳赶到现场后,发现李同学瞳孔散大、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当即实施心脏按压,体育老师丁昆配合进行人工呼吸,并开启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急救。
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启动AED,评估;再按压、人工呼吸,再评估;电击,继续心肺复苏……在AED的提示下,李长琳及时在关键时刻按下电击按钮。伴随着不间断的心肺复苏术,AED显示屏上出现了正常的心电图波形,李想终于恢复了窦性心律。
目送李想被送上救护车,李长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成功抢救是所有在场老师、医生的努力,更是因为有专业设备的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心肺复苏术,并且能在关键时刻使用AED,为生命争取更多抢救时间。”李长琳激动地说。
降低医疗成本还得靠国货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原性猝死。其中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工程研究所副教授郭旭东向记者介绍,急救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一般心脏骤停的最佳救治时间被称做“黄金3分钟”。在病发3分钟内,抢救的成功率是最高的,若超过10分钟,成功率就会降到10%以下。如果单纯依靠医院的救护团队抢救,即使是在拥有最成熟救援体系的发达国家,赶到现场一般也要超过10分钟。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AED堪称自救和他救的“救命神器”。
然而,这样一个“救命神器”,此前在我国却一直被国外品牌所垄断。
“早些年,我国AED产品一直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维护维修也是难题。”迈瑞董事长李西廷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有不少人死于心肌梗塞,在国内推广AED已经势在必行。
此前,国际上制造AED的公司主要是美国的菲康、ZOLL和荷兰的飞利浦,中国市场上的AED产品几乎全部由这三家公司垄断,价格也非常昂贵。2013年,由中国本土企业迈瑞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双相波AED产品问世,突破了发达国家用1000多项专利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填补了我国除颤仪技术研究领域多项专利空白,改写了中国AED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与进口AED相比,国产的迈瑞AED凭借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系统自检零维护,质优价低等优势,正式投放市场以后,带动AED产品的市场价格骤降50%以上。”李西廷表示。
医疗器械既是高科技产业,也是维护国民健康的基础保障。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不仅是产业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因为国产医疗器械的生产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比国际同类产品低很多,实现医疗器械国产化,将极大降低民众的医疗负担,切实惠及百姓。
郭旭东指出,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主要看产品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能不能控制到最小;有效性主要看治疗对患者是否比同类产品更加有效。如果这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证,这个产品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同时,在保证上述性能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相信中国制造的医疗器械市场将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打响中国制造的“中国品牌”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2016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中指出,由于三甲级医院对国产产品的质量以及诊断或治疗的标准缺乏信任,相比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国产医疗器械在三甲级医院的使用比率还很低,配比不均。
“国产的医疗器械太少,90%的大医院中90%的大设备,基本上都依赖于国外的技术。”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也曾表示。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企业在品牌上缺少话语权。”李西廷指出,现在有些大型企业已经达到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程度,但是,由于他的品牌知名度比较低,缺乏社会认可,在竞争力方面,远远无法与进口品牌媲美。比如相同式样的一套西装,买国产品牌可能只需要几百块钱,进口品牌则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这其中就是品牌效应在起作用。李西廷指出,企业要树立起品牌知名度,中间需要很多东西进行支撑,包括创新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完善售后保障等多个方面。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在医疗器械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迈瑞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品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及服务体系,其生产的医疗产品覆盖了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三大领域,目前已经进入国内近11万家医疗机构、99%的三甲医院,其中监护仪装机量约45万台,市场份额达到38%,在行业内建立起了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随着市场的透明性不断增强,一些行业品牌将会脱颖而出,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医疗器械分会会长柏煜指出,当前,医疗器械企业小、多、散和低水平竞争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未来行业将从‘百花齐放’向更加集中的方向发展,产业整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再加上各类国内、海外的并购,最终,细分领域内将会出现龙头企业。
“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中国的医疗器企业只有摘掉低质量、低水平的帽子,才能把中国制造的品牌打出去。”李西廷说,德国汉堡是起重机的故乡,却选择进口中国制造的起重机,让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竖起大拇指。迈瑞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得益于医院和患者的对迈瑞这一品牌的认可。只有中国制造的品牌实力不断加强,我们国家的实力才会越来越强大。
“弯道超车”需持之以恒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达到205亿美元。随着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提升和规模壮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还将逐渐扩大,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将在全球医疗器械贸易中承担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可以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与外国同行一较高下的中国企业,近年来,迈瑞的一举一动也备受市场瞩目。
有媒体报道称,今天的迈瑞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之地位,就好比在硬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的华为。
对此,李西廷表示,华为是一家非常值得尊重的企业,迈瑞还有许多地方要向华为学习,包括在、技术创新、国际经验等各个方面。从行业领域的划分来看,华为和迈瑞的市场差别很大,非要说共性,应该就是两个企业都坚持自主研发、掌握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竞争力,以及努力竞争国际市场。
据了解,自创立以来,迈瑞一直高度重视产品研发,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0%。在深圳、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和美国西雅图,迈瑞都建立了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其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早在十年前,迈瑞就开始了对全球化战略的谋划,凭借智能化监护和智能超声在欧美市场的成功应用,稳稳扎根于欧美市场。截止2016年底,欧洲约45%的医疗卫生机构选择了迈瑞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法国75%、英国70%、德国50%的医疗机构都在使用迈瑞医疗产品。
谈到走出国门的经验,李西廷称,通过一步一步地把产品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中国制造一定要持之以恒——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工匠精神,要为中国人做事。李西廷强调,这一点非常关键,迈瑞的麻醉机和监护仪在美国排前三名,超声在西欧卖得也非常好,这些都是靠持之以恒地坚持质量、坚持品牌、坚持服务获得的。
空军总医院医技教研室主任张挽时表示,我国的许多民族企业现在都具备了在国际上“弯道超车”的能力。希望有越来越多民族企业,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能够快步迈入国际前沿。同时也希望企业在保证高品质、高技术的前提下,努力降低价格,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惠及中国百姓。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和带动下,当前,中国已形成了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将技术研发等产业环节整体搬入中国。中国具有高素质研发团队和技术工人,能够迅速、及时的应对客户需求并提供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国产医疗器械行业抓住机遇,必将获益匪浅。
“面向未来,我们将努力扛好医疗器械行业领域的领军大旗,充分发挥营销网络、全球研发、智能制造三大平台优势,抓住机遇、立足国内、开拓全球,真正让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走进国际市场。”李西廷表示。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