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创子公司登陆新三板,有啥深意?
上海微创医疗宣布其已于2017年7月28日收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有关微创电生理的股份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批准。官方新闻还告知了微创电生理于2016年7月18日获得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批准,于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业务中分拆。
简单地说就是在港股上市的上海微创医疗把自己的电生理业务分拆出来,拿到了国内的新三板上市了。
众所周知上海微创医疗是国内心血管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创立于1998年。其已上市产品达200余个,覆盖心血管介入、骨科器械、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电生理器械、神经介入、心律管理、糖尿病及内分泌器械和外科手术等十大领域。其子公司上海微创电生理成立于2010年,主要专注于研发、生产、经营与心脏电生理介入诊疗有关的各类医疗器械和设备,包括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消融导管、诊断导管等系列产品。
那么,上海微创为何要把电生理业务拆分到新三板上市呢?要知道新三板已经有近万家公司,流动性并不充裕啊!
事实上,分拆电生理业务的想法早已有之。
早在2016年8月,微创医疗就曾发布公告称拟拆分电生理业务。据称,分拆可使微创电生理的发展定位更清晰,该公司及股东有机会变现微创电生理投资的公允价值; 使微创电生理建立不同于该公司的独立身份并获得独立的集资平台; 提高微创电生理及其附属公司的经营及财务透明度并加强其企业管治;为投资者、金融机构及评级机构提供微创电生理及其附属公司与该公司各自更加清晣的业务及财务状况;使微创电生理可强化其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微创电生理吸引可与其形成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的能力,实现直接对微创电生理作出投资及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抛开财务术语通俗理解就是拆分电生理业务回国上市可以达成以下效果:
1、老股东想走可以走;
2、新股东想来可以来;
3、变现和融资更便捷;
4、员工持股有利于公司稳定;
5、有利于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
6、有利于做高估值。
回顾上海微创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微创医疗自港股上市以来,始终不温不火,经历了14、15的黑暗年之后终于在2016随着港股的火爆开始了拉升,然而即使以大涨之后的港股市值来看,也不到百亿。难怪微创人自己都觉得自己被低估了。
2016年,微创医疗总营收近26亿RMB,净利润1.6亿。6%的净利率显然大大低于医疗器械行业平均水平,1.6亿也只够在上海买几套房子。但对于股东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毕竟前一年的利润还是负的!
这几年上海微创在国内风生水起,但总给人一种大而不强的感觉。“收购并购、扩张业务、新建工厂、业绩扭亏”四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其战略思路。
“上海微创”成立之初以自主研发,产品创新为主线,快速反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旗舰产品的技术含金量,先后推出“火鸟”、“火鹰”系列产品,获得领域首创,培育了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2010年9月24日上海微创在港股成功上市,上市之后的上海微创逐步偏离了最初的自主研发战略,转向国际收购之路。2014年上海微创出人意料地收购了强生旗下的Conor公司,斩获其名下的全部实体资产和知识产权,并获得Cordis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冠脉支架领域的若干主要专利的无偿使用权。其后上海微创又收购了美国Wright公司关节重建业务及其相关资产的收购,交易总金额为2.9亿美元。这宗并购案不仅让微创骨科公司跻身全球第六大髋关节和膝关节重建业务的国际化骨科公司,同时也促成了国内医疗器械史上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项目。
不断的并购让上海微创从一个单一业务的小公司逐渐扩充为多元业务的大集团,然而并购带来的整合之痛只有微创自己人最清楚。
大举并购之后摊子是铺大了,但是财报似乎更难看了。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不可持续,痛定思痛之后,上海微创开始反思其发展之道,其中一大举措就是加强研发力量、提升产品品质。
2016年其核心业务心血管介入产品板块收入近10亿RMB,同比上涨约12%。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药物支架“火鹰”销售收入增长127%,其中海外市场增速达212%。
此外,受益于国产器械扶持政策,多款新研发器械进入创新审评通道,例如
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获得CFDA批准,据称这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应用的分支型支架,也是第一款真正为主动脉弓部病变设计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
经过数年的整合,微创旗下的收购公司和参股公司都迎来了转机。
微创海外收购而来的骨科器械业务也保持了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骨科业务发展迅猛,关节产品销售增幅达到32%,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随着国内医疗器械的迅猛发展,大批资本相继涌入。资本方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例如,不久前微创医疗旗下的微创心脉就引入了华兴、中金等大牌投资人,估值达到18亿元RMB,融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
那么看了上海微创的发展之路,我们有何借鉴呢?
对于尚处在发育阶段的国内医疗器械厂商来说,要想大发展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自力更生做产品,另一条则是借助资本的力量走快速并购的路。
对于技术型选手,自主研发周期长,一旦成功收益大,市场占有率高,易于获得扶持,成长性高。同时,公司发展战略以产品链为主,根基稳固,但产品单一、平台拓展性弱,因此,一旦技术之路走不下去时其会逐步走上并购之路,其并购路径一般围绕主营产品和相关知识产权实现,最终实现产品多元化和销售全球化。
而对于并购型选手,对技术创新要求低,对管理和服务创新要求高,但规模效应强,发展速度快,如异军突起。同时,销售网络平台有延续性,公司发展战略以平台拓展为主,资金流相对充沛,常常通过收购兼并获得新的技术资源和产品资源,最终实现多元化发展。
事实上,上海微创正是通过以上两种模式、两种战略不断发展壮大的。不难看出,单一模式的发展弊端仍旧较为明显,单一产品链发展终究会延伸拓展到更宽广的平台;平台战略的拓展必须以夯实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基础。其实 “技术创新、发展主营”与“平台建设,多元发展”是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说并行不悖。但是从做估值的角度来讲,走技术研发道路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看看暴强的华为和巨大的联想谁在你心中更牛逼就知道了!
看到这里,你应该对上海微创为何要把电生理业务拆回国内上市有所理解了吧!
来源:医疗人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