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医务社会工作 构建优良服务体系

                                                              医务社会工作 构建优良服务体系
                                       “医疗质量万里行 — 爱心在行动”活动百日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我国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的主张。医务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患者的需要提供各种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护技术人员一起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而努力,共同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目标,实现对人的关爱与尊重。

       医务社工和医疗志愿服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患者社会康复、构建良好的医疗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卫生部人事司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卫生系统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萌芽和初始状态”,在人员构成,工作理念、运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缺乏完整的医务社会工作体系,使医务社工制度在国内难以推广普及,社会影响较小。
为进一步弘扬医务社会工作的全新理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体系,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京召开“医疗质量万里行 — 爱心在行动”活动百日庆祝仪式,卫生部党组张茅书记、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卫生部人事司秦小明司长、卫生部医管司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处高光明处长和医政司医疗服务管理处焦雅辉副处长出席了会议。教育部、市卫生局、志愿者协会以及北京市三级医院等多家机构的领导同时参加了会议。

       会上,张茅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张茅书记提出卫生部医政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作为公立大学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积极倡导并推行医务社会工作,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倡导文明风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提供了可操作化的模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总结并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体系和经验,以志愿者服务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医院实际情况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包括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以及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同时将志愿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医生职业精神素质培养、医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医学生素质教育由原来的课程教育形式转变成为可操作、可落实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还积极探索富含人文文化理念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新型的医生职业精神素养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方人士介绍说,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先行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医改方案出台前夕,就组建了医务社会工作部,将社会工作引入到医院体系中,拓展医院对社会的服务领域,让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进入到医院体系中,让医院职工、医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医患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力求从点滴之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同时,正面宣扬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医务人员的优良品质,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同时,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医务社会工作也成为青年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先行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医改方案出台前夕,就组建了医务社会工作部,并吸引了首批百余名社会志愿者加入到医疗服务的队伍。该活动从2009年4月2日正式启动至今,志愿者们以医院为服务平台,先后已有544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人员除了医院的学生、医生护士、行政管理人员、离退休职工外,还有民主党派的党员、非医疗背景的大学生、中学生、曾在我院就医的康复患者、医院的社会监督员、中学教师等等,他们开展了包括门诊大厅疏导、自动查询检验报告指导、协助办理门诊就诊卡、血液透析室服务、志愿者培训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志愿者们还结合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医院提出了69条合理建议和方便患者的服务举措,为解决看病难,方便患者就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广获好评。

       活动当天,北京市志愿者协会还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志愿者服务团颁发了团体会员入会证书。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为患者带去精神慰藉的过程中,也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医院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