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耗汞超200吨

       汞向环境排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燃料和矿石的加热和燃烧过程中的挥发;另一种是通过含汞产品排放。 
    
       目前,全球的含汞产品/工艺的主要类型有电池、电气设备、测量和控制设备、荧光灯、牙科填充物、小型采金工艺、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单体工艺、汞电极生产苛性钠工艺等。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05年上述产品/工艺中对汞的需求分别是400吨、140吨、150吨、350吨、270吨、1000吨、700吨和620吨。其中,含汞医疗器械是含汞测量和控制设备的主要部分。 
    
       卫生保健部门所使用的汞虽然并不是全球人为汞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却是一个与健康紧密相关的汞污染源。而且医疗部门的含汞器械、设备又是容易被各界忽略的地方。 
    
       含汞医疗器械主要包括水银血压计、水银体温计和食道扩张器;此外,牙科使用的汞合金、一些测量仪器以及荧光灯内都含汞。 
    
       当这些含汞器械破碎后,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打破一支体温计能使病房内汞浓度达到3微克/立方米。而我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中,汞的浓度限值仅为0.3微克/立方米。而一只含汞血压计中的含汞量为80~100克,一旦处置不当,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另外,如果疏于管理,医疗卫生部门生成的汞废弃物将通过焚化、固体废弃物或废水等形式流入环境,造成当地和全球的危害。 
    
       我国是含汞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生产大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生产含汞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用汞量分别为81吨和201吨。如果国内医疗机构在短时期内全部采用无汞替代产品,我国的含汞体温计和血压计生产厂家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医疗器械的无汞化对于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巨大挑战。 
    
       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医疗汞管理的全国性法规。这意味着含汞体温计等医疗器械一旦被淘汰,这些含汞产品中的汞很可能得不到符合环境要求的管理和处置。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徐珊介绍说,目前我国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16000家,经销企业超过150000家,其中体温计、血压计生产企业达100多家,而水银体温计及水银血压计生产企业20多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中,生产水银体温计、血压计的有11家,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参与了环保部汞减排的国际公约谈判项目,曾发放调查问卷抽查部分企业的产量,并实地考察了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为什么选择江苏鱼跃作为调研的企业?徐珊说,它是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医疗器械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之一,而且生产线比较全,既生产体温计,也生产血压计,含汞和无汞的产品都生产。单位产品的含汞量,体温计是1克,血压计是25克,有些企业大约是35克以上。通过调研,鱼跃品牌含汞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水银体温计大概是20%,水银血压计占到50%左右。 
    
       “通过7家被调研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占份额和产量,可估算出行业的产量及汞使用量,具体为:2008年全国生产水银体温计耗汞109.25吨,生产水银血压计耗汞117.8吨,整个行业的用汞量则为227.05吨。”徐珊说。 
    
       医疗器械生产行业能否削减汞的用量?“可以通过改进工艺、生产替代产品和有偿回收来削减,三管齐下。目前,水银血压计、体温计在测量的精准度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应着重工艺和技术的改进。比如注汞环节,采用机械自动的装置。售后服务方面可以搞有偿回收活动。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替代产品的研发。对企业来说,研发也是很大的问题,电子体温计用的芯片都是国外进口的,最次也是我国台湾地区进口的,这种技术壁垒要尽快解决,真正实现替代产品的国产化。此外,应多部门联合加强市场准入和监管,限制汞的不规范使用。”徐珊说。 
    
       医疗产品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的重要物资,关系到民生问题,如2003年的非典和目前的甲型H1N1疫情,都需要大量的水银体温计。徐珊建议说,可成立“医用汞专业委员会”,成员包括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等,有助于掌握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为参加国际公约谈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禁汞和限汞,保护环境是值得倡导的,医疗器械作为比较特殊的产品,应该比较客观地看待汞应用的弊端和好处,不能说’一棒子’打死,’一刀切’的方式也是不现实的。应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符合国情的无汞化器械发展之路,而不是全盘否定。对医疗器械用户要综合治理,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徐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