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 让医疗更有智慧


      也许我们中的一些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大早出发,赶到医院才发现专家号已经挂完了;好不容易看完门诊,面对处方笺上的草书,却不知所云;从一个医院跑到另一个医院,同样的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而医生也同样困惑:蜂拥而至的患者,无孔不入的号贩子,转院病人不完整的病例……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广东省卫生厅的信息官员表示,全社会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系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让医疗更有智慧,更聪明”。在广东,在北京,这样的实践已经开始了。
   
      标准协同,远离信息孤岛
   
      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门急诊人次达50.1亿,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 。中国13.3亿人一年共有8466.9亿元门急诊支出,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艰巨而意义重大。
   
      “能不能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呢?”在广东省与IBM共同推动的“数字广东”建设仪式上,广东省副省长佟星表示,作为人口大省,广东更需要信息化来提高医疗的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官员表示,在被形象地比喻为“一顶、四梁、八柱”的医改方案中,信息化作为其中一大支柱,特有专门章节,而新医改方案中的5项改革目标,也都与信息化密切相关。
   
      记者了解到,此前,广东省中医院已经启动了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住院病人完整信息整合平台,实现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复杂医疗数据的整合和信息共享,让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真正发挥效用。这也成为IBM“智慧城市”项目的实践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感觉到,IT技术提升了院内和院间的互联与协作,“医院间的检查结果、病历书写都统一规范了,医生能够随时浏览病人的病历、患史、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患者也可以自主选择医生或医院”。在广东省以中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体系内,大量临床数据可以整合并共享,在今年的甲流疫情防控中,综合的医疗网络对疫情做出了快速、有效的响应。
   
      在北京西城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了超乎负荷的就医压力;而本应充当“健康守门人”的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2007年,IBM的区域医疗集成平台构建了“北京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运行两年来,西城区居民能够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有多种服务的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信息系统是现代医院的’神经系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统一标准、统一流程,不仅提升了人民医院的竞争力,而且能更好地服务属地居民。”据悉, 这样的医疗信息共享工程,已帮助中山大学附属的8家医院打破’信息孤岛’,8000床位得到有效调配,每年服务门急诊700多万人次。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IBM希望发挥在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医疗服务、药品管理、食品安全建设,全方位协助广东打造’智慧城市’,帮助广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
   
      上半年,IBM成功通过了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概念验证(POC)测试,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POC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钱大群表示,医疗信息化开放标准为国内业界的协作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政府、企业与医疗机构携手建立开放的医疗生态系统,可以真正实现区域医疗的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
   
      数字医院,突破效率瓶颈
   
      在今天的中国,古老的中医药诊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记者了解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到2010年,全国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中医科或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量将占总服务量的30%左右。
   
      但是,如何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药诊疗的作用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及项目负责人刘保延表示:“通过IT技术简化和快速分析,把个人经验’提炼’为普遍规律,中医就更容易被应用和发扬。”吕玉波认为,把中医药历史的科学内涵转化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这是一个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问题。“这个转述不是简单的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也不是从中文到英文,而是科学内涵的转述、重新表达。”
   
      比如,“心肾不交”、“水亏火旺”是中医描述失眠多梦的专业术语,如何能让接诊该病人的西医理解,并让中西医的表述统一起来,“信息技术就是突破中西医屏障的有效工具之一”。吕玉波表示,广东省中医院与IBM的合作从2007年开始,尝试用IT技术帮助中医走向世界,“传统中医靠师徒传承,如果把大量的临床经验标准化,并将海量数据’提炼’成可利用的临床标准,对中医现代化尤为重要”。
   
      在广州市荔湾区一家社区中心医院,中医师杜医生告诉记者,病患者到医院看完病后,医生把门诊记录上传到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同时会传送给基本药物配送物流公司实现社区取药,还会送到医保机构进入报销流程,最后,资料返回社区中心,以便病人日后复诊之用。当门诊结束后,病人的诊断记录并不会就此“沉睡”,社区中心医院会安排慢病防控专家对患者进行跟踪检查,并在日后的定期回访中根据病人情况,实时更新电子健康档案平台上的各种医疗病历资料。
   
      看来,通过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完全可以成为现实。杜医生告诉记者:“远程医疗可以让医生实时获取专家建议、安排转诊和接受培训,尤其对我们基层医生来说,这种智慧的医疗让人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