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是我国免疫规划实施30周年。为加速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进程,推展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自觉接种疫苗的自觉性,提高地方政府对免疫规划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落实保障措施,卫生部决定自2009年4月20日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家免疫规划宣传活动,并确定今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免疫规划工作,为了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2007年国务院决定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在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儿童实行免费常规免疫,预防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5种疾病。另外,在流行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费接种,储备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免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全国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以及提供公平、均等的卫生服务理念。

      为落实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任务,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并于2008年4月24日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实施工作。五部委依据各自职责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制,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生产、供应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了沟通与协调。实施一年来,卫生部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财政部下拨中央财政转移地方支付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价格核定工作,教育部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药监局强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生产和流通的监督管理。今年4月,五部委对部分省开展了联合督导活动,促进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进程。

      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力度,及时下发或转发《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颁布了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江西省、河南省等省政府组建或调整了免疫规划领导小组,强化了政府领导和部门协调的力度,并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纳入当年的民生工程,在冷链扩容、接种补助、疫苗注射器采购、异常反应补偿、监测工作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保障了免疫规划的实施。

      为提高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卫生部在2008年3月至7月间,举办10期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1299人。各地也大力开展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43.5万预防接种工作人员。

      据各省(区、市)卫生厅(局)报告,除西藏外各省均采购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儿童疫苗,重点省份采购了扩大免疫规划应急储备疫苗。有乙脑病例报告的28个省份均使用了乙脑疫苗,31个省份使用了A群和A+C群流脑疫苗,30个省份使用了无细胞百白破和甲肝疫苗,25个省份使用了麻腮风、麻风或麻腮联合疫苗;全国有94%的县、89%的小学、91%的幼儿园开展了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至2008年底,全国在维持原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基础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的接种工作已全面展开。

      通过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2008年全国流脑、乙脑报告病例数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20%到30%。四川省在“5.12”汶川地震前完成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08年与上年相比,麻疹发病下降了82%。震后在四川、陕西、甘肃开展了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的群体性接种,相关疾病大幅下降,为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地奠定了基础。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我国在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方面,东中西部差距还很大,发展不平衡;疫苗的接种率距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流动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意味着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在人员、财力保障力度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群众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的老百姓预防接种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结合今年4月25日预防接种日前后开展的宣传周活动,卫生部要求各地要以宣传活动为契机,重点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重要意义。动员各级党、政领导参加预防接种宣传周系列活动,以体现党和政府对儿童健康的关心。要结合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自查情况,积极向政府汇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完善免疫规划多部门协调配合和稳定的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免疫规划实施环境。

      为做好今年的国家免疫规划宣传活动,卫生部已组织编印了主题宣传海报等宣传材料,并下发各地。同时,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免疫规划电视公益广告,组织专家做客网络媒体,开展免疫规划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以及预防接种知识。卫生部要求各地要组织好宣传材料的发放工作,主题宣传海报要张贴到村,加强与宣传、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合作,在社区、托幼机构、学校以及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场所开展针对性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治知识、接种证的查验和学校晨检等疾病防控措施等相关内容。在边远、贫困、城乡结合部等既往预防接种工作薄弱地区,可结合查漏补种工作,开展入户宣传,提高群众自觉接种疫苗的意识,提高地方政府对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力度,加速免疫规划这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标志性工作迅速推展,使千家万户享受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的服务。

      资料链接:

      1.免疫规划取得的成绩

      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年,儿童国家免疫规划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于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2000年全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通过实施接种,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度下降。卫生部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防治措施,2006年调查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小于2%的目标。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小于1%的控制目标已经实现。

      2.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年,儿童国家免疫规划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于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2000年全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多年以来,针对乙肝高流行态势,我国政府不断加强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制订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根据乙肝的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母婴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和感染特点(感染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成为慢性乙肝携带者的几率越大),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实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由被接种者承担疫苗和注射费用。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乙肝疫苗为免费,被接种者仅承担注射费用。2005年我国政府将乙肝和艾滋病、结核、血吸虫病列为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新生儿全部实施乙肝疫苗免费接种。2006年我部制定《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在过去的10余年,乙肝免疫预防策略对推动我国的乙肝防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度下降。我部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防治措施,2006年调查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小于2%的目标。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小于1%的控制目标已经实现。

      根据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按照当前的控制策略和保持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