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真空采血管行业尚无大鳄
真空采血管的行业发展历程
产品引入期(1995年以前)
真空采血管于1937年发明,1943年在欧美开始流通,随之实践使用中不断的日趋完善,1964年间真空采血管在日本登场,1971年在日本正式使用。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入我国,九十年代部分医院开始使用。
行业起步期(1995—2000)
(1)现在市场上的主要企业在此阶段成立并开始生产并推广真空采血管,部分已成立医疗器械行业也开始涉及真空采血管生产。
广东阳普1996年成立,湖南三力1997年成立,湖北金杏1997年成立,成都瑞琦1998年成立;1985年成立的浙江拱东开始生产真空采血管。
(2)真空采血管国际垄断厂商美国BD、奥地利格雷那公司、日本泰尔茂公司在此阶段进入中国。
BD于1994年正式派员在中国注册建立代表机构,开展对华业务。1995年8月BD投资2500万美元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建立生产企业---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州碧迪总投资2500万美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十万等级洁净室面积2200平方米。1998年6月获得ISO9002和ISO13488国际质量认证,1998年12月获得欧共体CE标志,为苏州碧迪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通行证。
格雷那公司在1985年利用其在塑胶行业的优势,发明了塑胶真空采血系列,注册商标VACUETTE(非可替),成为采血领域内最具革新的产品;1996年发明双层血凝管并获得专利,使凝血试验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检验结果更加准确;1999年授权北京健峰生物为其中国区总代理,销售其旗下产品,主要有:非可替(Vacuette)真空采血系统、非可替血沉仪等系列产品。
日本泰尔茂公司于1995在浙江杭州设立泰尔茂杭州公司,1997年建成投产,真空采血管为其产品系列之一,于2004年推出,产品占据中国真空采血管高端市场并返销日本。
行业转折点(2001—2002)
一方面国内真空行业生产水平初步成熟、生产管理初步规范。
另一方面,中国卫生部出台行政法规,推动临床检验必须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共同推动了真空采血管这一细分行业的启动,是行业从起步迈向成长期的转折点。
2001年,广东阳普公司在国内真空采血系统行业率先通过德国TV PS(现更名为德国TV SD公司)ISO9001:2000、欧盟EN46002:1994质量体系认证。这意味着国产真空采血管可以自由进入欧州市场,以及认可欧州标准的其他国家。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WS/T 225-2002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和《WS/T 224-2002真空采血管及其添加剂》两个卫生行业标准,规定了临床化学检验收集血液标本必须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行业成长期(2003年至今)
进入行业成长期,并出现以下三大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国外医疗器械行业巨头,每年也有国有企业,改变了民营企业为主的投资模式,如日本积水公司2003年在北京合资成立积水创格公司,产能2亿支,四川五粮液集团在2006年成立四川普什公司,并在主要包含真空采血管在内的医疗器械事业部的项目上,投资人民币1.2亿。至2008年底,在中国生产真空采血管的企业已经超过20家。
(2)产能迅速扩大,国外巨头和国企投入起点高,加上原有企业扩大产能,总产能迅速扩大,据统计,设计总成能已达年产27.6亿支真空采血管(详见表1),已经满足当前需求量;
(3)随着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的发展,真空采血管的对外出口也开始占据重要份额,如自2005年起,广东阳普的出口份额占其销售额的50%以上。
真空采血管行业目前发展呈现了如下特点:
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常规医疗器械如普通注射器和输液器等,已经位于市场成熟期,生产已经过剩,为部分省份明令限制发展,但在此背景下,作为医疗器械家族的新品种,真空采血管的发展却获得了一个良好的产业基础,表现在:(1)生产真空采血管所需要的模具、注塑机、组装机、包装机等主要生产机械国内已具备良好的生产能力,与德国、日本、台湾设备相比,并具备价格优势,可为其提供支持;(2)配套零配件的生产也很成熟,真空采血管配套零部件有胶塞、采血针和持针器等,中国胶塞生产已经进入市场饱和阶段,生产能力过剩,中国采血针生产技术也很成熟。
拥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基础
(1)国际上重要的医疗器械公司委托中国公司代工生产,产品主要销至美德日三个国家,医疗器械方面的中国制造有一定的国际认可度,如美国BD、日本NIPRO委托上海康德莱生产注射器,澳州OMI委托浙江双鸽生产安全注射器;(2)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额巨大,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162.8亿美元,同比增长28.21%。其中,出口额为1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46%;进口额为52.16美元,同比增长了21.81%。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顺差额达58.51亿美元,与同期相比顺差扩大了17.18亿美元;(3)医疗器械的“打包采购”特点可以让真空采血管“搭便车”,在医疗器械销售中,买家往往会打包采购各类医疗器械,而不是单一产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注射针、纱布、手套、手术服等,其他医疗器械国际市场的成熟,为真空采血管的外贸奠定了良好基础;(4)具备了基本的国际营销操作。国内医疗器械厂商已普遍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展、成立外贸部、进行网络营销的投入等。
行业门槛不高
形成1亿支真空采血管产能,包含购买土地、厂房、净化车间建设等在内,投入要求在5000万人民币以下,如果采用租赁厂房形式,投入减半,如果是现有医疗器械生产商,转型或新成立真空采血管生产线,由于注塑机等可通用,投入将更低。容易一拥而上。
面临严重的外部竞争
该行业领先者,美国BD公司1897年成立,积水化学1947年成立,格雷那1968年成立,历史在50年至110年之间,已在细分行业行成垄断地位,掌握着行业标准、关键技术和专利,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市场的先行者,拥有高端客户。
国内尚无行业大鳄,尚未进入行业整合阶段
国内尚无以真空采血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上司公司投资于此项目的,也仅科华生物和五粮液。当前设计产能较大的广州阳普、威海鸿宇,设计产能在年5亿支,与奥地利格雷那公司年实际产销14亿支差距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