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共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再创历史新高。
线上线下共有766家采购商参会,达成合作意向273项;同时举办17场投资推介会和80场集中签约活动。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07.2亿美元。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成为本土化创新最具特色的展区之一,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数量达135项,继续位居六大展区之首,引人注目。各地采购医疗器械数量亦有所增加,中国市场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依然旺盛。
1
进口器械采购需求旺盛
11月6日,多家外资企业巨头齐聚进博会现场,与国家医保局集中签约。医保支持医药产品进口政策研讨会同时举行。据悉,这是国家医保局首次举办该类活动。现场,各大国际药企、械企分别与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国家药品联采办以及国家耗材联采办签订了合作书,签约金额共计470亿元,涉及进口药品、医用耗材等,包括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的中选心脏支架和人工关节也都赫然在列。
图源自国家医保局
地方层面上,进博会期间,上海16家市级医院集中采购了33台大型医用设备,采购金额达4.5亿元。采购的设备多来自美国通用电气、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瑞典医科达和美国瓦里安等企业,采购产品涉及CT、MRI、直线加速器、DSA和SPECT等;云南交易团中云南省肿瘤医院在本次进博会上重点关注了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高端CT、腔镜系统等设备,采购总金额约数亿元;福建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则与波科、碧迪、强生、GE、瓦里安、飞利浦等公司签署了采购协议。
这些采购签约,释放了支持进口医药、器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鲜明信号,也坚定了外资企业提供更多药械产品,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的信心。
1
跨国械企加强中国本土化布局
近年来,中国市场在跨国械企的销售份额占比不断上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械企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提升,更多跨国械企开始提高在中国市场生产和供应领域的投入。本届进博会期间,跨国械企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呈现多元化、上下游协同趋势。
乐城先行区先后与丹纳赫、诺华、阿斯利康、GE医疗、诺和诺德、拜耳医药、达能亚太等14家国际知名药械企业签约或洽谈。事实上,在此之前,乐城早有与众多国际知名药械企业合作牵手,比如强生的“白力士”眼科飞秒激光治疗机在进博会上被发掘,通过乐城“先行先试”政策引入后,成为第二例使用乐城临床真实世界证据辅助临床评价获批的创新型医疗器械,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还有波士顿科学通过与博鳌乐城的合作,其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热疗消融系统Rezūm已成功治疗约50例病患,并在本届进博会上预上市发布。
法兰克曼与波士顿科学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一项消融技术的转移与波士顿科学达成协议。法兰克曼作为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自2015年双方达成合作以来,长期致力于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医疗生态圈,加速优质医疗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孵化。
拜耳健康消费品与九州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携手,双方将在丰富产品品类、提高产品可及性等领域深化合作。
国产器械“一哥”迈瑞医疗则与爱德华生命科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拓展重症监护领域产品和技术的合作模式。
跨国械企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无论是战略合作、搭建创新平台,亦或参投前沿科技项目,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试图赋予中国本土创新基因,形成创新生态,布局更多前瞻技术,以此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1
融合共享构建开放新格局
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国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2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1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2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进博会”、“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等皆是开放的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公共产品。
进博会作为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集中展示平台,于跨国械企而言,增加了其产品的曝光度,树立了品牌形象,推动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扎根、壮大。对国内企业而言,也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产品水平与产品技术实力,实现信息的融合共享。
国家主席在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这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注重开放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宣言。
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向世界传递出“开放强音”。伴随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外贸外资屡创新高,中国成为世界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未来将有助于跨国械企在华持续稳步发展、不断壮大。
来源:进口器械公共服务平台 整理:奥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