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以下简称“中国创新百强”)报告出炉!这是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报告,报告基于对企业发明总量、专利授权率、全球化和影响力四个指标的全面分析,计算整合四个指标的综合得分,遴选出中国大陆范围内最具创新实力的100家企业。
2018年“中国创新百强”企业名单中,仅3家迈瑞、理邦、联影3家医疗器械企业入选!
迈瑞医疗在整体排名上已经进入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包括阿里巴巴、华润、中国移动在内仅25家企业入围!
理邦仪器和联影医疗首次进入中国创新百强 榜。2018年,中国创新百强共有来自多个行业的15家新晋企业,其中12家是首次进入榜单。这些新晋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和医疗器械行业,这也反映出互联网安全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医疗器械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
2018年“中国创新百强”评选的四个指标是:企业发明总量、专利授权率、全球化和影响力
企业发明总量、专利授权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企业在研究开发中投入的资金比例,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全球化和影响力则是在创新技术驱动下,打造竞争壁垒,持续加宽加深护城河,不断打破进口垄断,加速进口替代,打造医疗器械行业真正的国际名片,这样的医疗器械企业才称得上有全球化潜力和影响力的独角兽,和资本撬动的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榜单
保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占比
高喊着“振兴民族医疗”却保持着不到4%研发投入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在耍嘴炮。拥有高产的发明专利数量,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人才+投入。
从持有的发明总量来看:
刚刚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迈瑞医疗,今年3月,成为唯一入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强榜单“的医疗器械企业,拥有专利共计746项!
而在迈瑞医疗最新公布的《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中,2017年其研发投入占比已经达到营业收入的10.13%!
深圳迈瑞医疗,创始于1991年,从贸易商起家,通过代理销售+自主研发+国际化+国内国际并购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了迈瑞三大产线:监护、超声和检验。
无一例外,迈瑞的迅速发展与资本运作有密切关系,三大产线都和跨国大公司建立了合作。
监护是后来被收购的美国Datascope,超声是日本的东芝,检验是美国的库尔特及贝克曼,通过并购建立起的技术优势,重视客户价值关系,国际化品牌运作,让迈瑞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迅速占据行业领导位置。
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国内高等级医院广泛应用的,铁三项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发展强劲,每年10%的研发投入相对来说仍需提升。
理邦仪器201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57项、实用新型235项、外观设计141项、软件著作权386项。而其研发投入占比已经达到营业收入的17.00%,高达8291.65万元!
1995年,理邦仪器成立于深圳。凭借着长期自主研发和投入,成为在胎监以及心电产品领域的绝对领航者。
以胎监产品为例,最新推出的超声多普勒胎儿监护系统FTS-6——被医生称为“风火轮”, FTS-6超声多普勒胎儿监护系统首先是在胎监工作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台设备抵得上8台传统胎监。
在全面二胎开放的时代,这款产品的面市在减轻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院孕产妇就诊压力等方面将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
产品的上市也将给传统的胎监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但提高了产品竞争优势,而且促使理邦仪器自有的胎监产品推陈出新。
在心电领域,SE-18数字式十八导心电图机是理邦仪器最高端的心电产品,该产品目前也是业内极少数真正意义上的十八导心电图机,其临床价值主要在于胸痛的诊断。
而在心电领域,理邦仪器拥有SEMIP 心电自动测量和分析算法专利技术,该技术通过了国际上公认的权威心电数据库(欧洲CSE数据库、美国AHA数据库、美国MIT数据库)认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理邦仪器的胎监和心电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于首位,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独角兽公司。
联影医疗在高端影像和智能AI研发投入占比也达到营业收入的18%。
上海联影筹建于2010年10月,总部位于上海嘉定。几年时间通过资本推动+技术创新,迅速在影像行业构筑起全球竞争优势,成立了包括分子影像(M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放疗(RT)、X射线、AI智能等多个产品事业部。
通过开放的人才发展平台,在全球聚拢了数百高研人才团队,目前已经发布了14款系统产品和为医疗影像设备操作服务的4款软件产品。
其中96环超清高速PET—CT以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双重突破填补国际空白;业界首台动态多极3.0T磁共振终结了中国近十年的苦等,成就中国首创。
而新一代112环PET—CT、业界首台双模态128层CT等产品依旧科技十足,每年保持着18%左右的研发投入,联影这家医疗影像独角兽仍在前行。
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现在开始进入发展期,核心技术以及售后服务依然是各医疗机构关注重点,同时也是国内企业需要克服的难点。只有更多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比例,提高国产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是未来国产医疗器械的唯一出路!
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